首页> >
……
李霁一行从汴梁水路一直发至两浙路吴县,沿途不敢多做停留,可说是日夜兼程,只是在吴地辗转多日无果后。就只能一路往南而下。大半月来已经走访了吴越三州六县,由于身傍官引、又是三衙直属将统陪护,所以这州县府衙也多有协助,不过那理想中的硅藻土还是没能找到,李清照发信给苏进如何解决,所得回信也只是继续查访,因为宋代没有深挖掘的能力,所以只能找浅层甚至是露天的土料。这当然为勘察带来很大的难度。
四月二十八日,李霁一行随河道南下至越州嵊县。
连日的奔波以及水土不服的影响也慢慢体现了出来。军器监差役及三衙直统骑卫虽然体壮,但北人不善船的事实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的,晕船的压力让这些汉子们宁可选择路上颠簸,而李清照和李霁由于在章丘明水老家时常年游舟,所以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只是由于气候水土的差异使得初来时染了些风寒,为了不让恶疾影响到行程,所以两人也都是加了软襦御寒,李霁顾及士子形象,所以把褥子衬在里头,虽然还是显得臃肿。李清照就随意许多,完全是套在了外头,厚实的让她有时候起身都觉得的别扭。
“姑娘小心了。”
乌蓬船靠上了岸头,船家扶着李清照下船,不过由于船舷湿滑,差些就跌了跤,少女后怕的拍拍胸口,不过脸上却是在笑,“以前长褙子穿多了,倒是不习惯这般厚实。”
李霁和那船夫都笑了,这时候远处的李家村里有一队人马过来与他们接洽,说谈着进了李家村做休整。嵊县的县尉伍安这次代表县衙来辅助他们寻找土料,所以一早就领着田蠡一行赶往这嵊县东南外的李家村。
众人在一间民房内商议接下来具体的勘察方向,把村保正请了过来询问,而李清照则是对于村中居民极感兴趣,没想到这偏远的江浙一带还有李氏族人分布,据说是几十年前从北面移居过来的,原因现在已经是众说纷纭了,她与这些大妈们聊了会儿后,就把话引到正题上来了。
“质地好的土壤?”屋子里的村大妈们挠着脑袋颇有不解,孩子们还在嬉闹,玩着李清照带来的有些木雕玩具。
“就是谁家的菜地庄稼长势最好,大娘可是有所听闻?”
“哦……”这么一说,这些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就明白了,七嘴八舌的指指说说一些自己并不懂的粗俗人名,或者是方言命名的地名。
在几番的交流之后,村保正就带着一行人往后头小山地去了,浩浩荡荡也是有不少的人,田间挥锄的庄稼汉见了都停了下来议论,很是好奇这个世外的小村落居然也有骑马的禁军过来,这乡间的小路窄小且又湿滑,马蹄时而便滑进了田里,将播种而下的秧苗踩蔫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