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标签?方便下次阅读

首页> >

第一百四十二章 无耻的巅峰 (2 / 8)_

        这个世界,最令人愤恨的是一名贵族只要出身好,他不努力也可以完全不用为生活琐事担心——譬如战前扎营这种事,赵武只要下命令就行了,自会有一大群家臣忙前忙后,把具体工作做好。

        根据赵武以前总结的《兵策》,在敌占区进行野外宿营,需要在营垒外挖三道壕沟。其中,第一道壕沟刚好位于弩弓的最大射程边缘,中间的壕沟恰好是射程中央。

        这三道壕沟都留着通行缺口,但通行缺口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转折曲回的巷道。

        春秋时代战车转向笨拙,常常需要赶车人跳下战车,奋力推动车轮让车很调整方向……可以想象,在赵武如此设计的壕沟下,战斗人员始终暴露在弓箭射程中,每一次调整方向都要面临重大损失。

        三道壕沟挖出来的土堆积在大营边缘,形成一道土垒。这道半截土墙每隔一人的宽度,就埋设了一根斜斜冲天的尖木桩。这道木桩围成的篱笆墙后,是晋军整齐划一的营寨。晋国军队以一个旅为一面军旗(一旌),组成一个小攻击方阵。军旗竖立在方阵中央。士兵们以“两(二十五人至七十五人)”为单位,每一“两”拥有一个帐篷宿营。

        一向严整的晋人喜欢围绕着军旗布设营地。军旗中央是大块空地,这空地也是士兵集合的操场,或者吃饭时就餐的露天食堂。

        晋军体制,五“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五排列的帐篷四四方方布设起来,总会有一面豁口,这个豁口的朝向深有讲究,一般豁口朝向师部。士兵们在操场集合后,拔起自己的军旗,通过豁口行军前往本师师部,一个师便组织好了进攻阵型——师部那里,有一面更大的军旗:师军旗。

        士兵在师部集合之后,连队形都不用整理,就能直接开向战场——五个师为一个军;晋军经常排列的阵型是“五阵”,阵,群也。五阵,古代人词汇简单,意思就是“五个攻击群”。现代人发音都是双音节词,因此‘五阵’被通常称为“五x阵”,比如现代人通常最熟悉的叫法是:五行(阵)、五花(阵)……

        春秋之后的古人之所以把“五阵”称为“五行”或“五花”,是望文生义——为了方便指挥,五个师都用不同颜色的军旗进行标识,需要调动军队的时候,主帅在高处命令人挥动“师军旗”,该师会根据军旗的信号,做出冲锋、就地固守、徐徐撤退,等相应军事动作。这五色旗最后演化成了五行、五花的说法。

        春秋时代没有五行的说法,“五行”说法是后人根据这种军事指挥状态,而生编硬造出来的。而战争中孕育的兵种相克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五行相克的说法。

        赵武在巢车上摇动五色旗帜,麾下五个师依次走出营地,在战场上排列阵型——这已经是赵军扎营十天后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安卓APP测试上线!

一次下载,永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