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标签?方便下次阅读

首页> >

第九十三章 小国寡民的挣扎 (4 / 7)_

        旁边护卫的潘党哧的一声笑出来,魏舒无奈的反问:“军将没有去过国君的宫殿吗?”

        赵武老实的回答:“去过,加冠的时候,我去见过母亲赵庄姬。”

        魏舒笑了:“那么,军将去的是后宫吧,难怪不知道……不过,我晋国的国君宫殿并不能代表什么,昔日文公登位的时候,已经老了,不耐烦爬上爬下,所以,文公修的宫殿都不在高台之上,以后接替的国君不敢违背,所以我晋国宫城没有高台——但列国就不一样了。

        按照礼制,列国国君的居所都修在高台之上,台子高多少都有规定,越是爵位高的国君,修筑的台子越高。每层土台之上,修建一些木制的屋子,其中心再筑一层土台,其上再修土台,层层叠叠,巍峨耸立,令人仰视……”

        赵武哦了一声:“我明白了。”

        他没有继续解释自己明白了什么,魏舒没问,他长长松了一口气,依靠在战马身上打盹。

        赵武明白了春秋建筑格局,他早觉得这种建筑格局似曾相识,刚才魏舒一解释,他想起了日本游戏中的“天守阁”——原来小日本所仿造的汉唐建筑格局,其实就是中国春秋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风格。

        比如:国君所住的院落修造起高高的台阁,就是国君居住的卧室,日本人称之为“天守阁”。天守阁下,每节土台上修建了木屋,使整个建筑群落像一座巨大的蜂巢,或者一座建筑山。这座建筑山所在的院落就是城市的“一之丸”,而“城墙”围成的区域就是“二之丸”,“郭墙”围成的位置就是“三之丸”,如果像赵城那样再加上“町墙”,那就是“四之丸”了。

        赵武并不知道,他所猜测的春秋建筑格局恰好与真实的历史相符。

        春秋时代留下的建筑遗址很少,仅就少量挖掘的遗址看,中国早期的建筑格局,都是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平台为核心,倚台逐层搭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的层次,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最终形成一座山型的、蜂巢状聚集群落,以满足居住和防卫要求。

        这也就是春秋文献记载“高台榭,美宫室”等等,而《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也说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城市选址与城市环境规划意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安卓APP测试上线!

一次下载,永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