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标签?方便下次阅读

首页> >

第九十四章 强按牛头去喝水 (6 / 7)_

        其实,“负荆请罪”到了春秋末已经不管用了。在战国的廉颇时代还用这招,铁定落伍。

        比如许国国君,前两次在遭受楚国攻打时用了这招,第三次还用,就落伍了——楚王不吃他那套,许国国君只好改了。他的新创意是搬迁,为了躲避周围国家的吞并,他不停搬迁自己的国都。现在的国都叶(今河南叶县西南)是他们两年前搬来的。

        据说,最后一任许国国君称之为许元公,死于公元前482年,也就是数十年后。但那时的许国徒有虚名,因为他们每三年一搬迁,颠沛流离,结果许国最后建国何处,整个春秋都无人知道,史书上也没有记载。

        魏绛先是赞叹赵武一句:“高妙,这计策匪夷所思……我的兵伤亡很重,而许国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们没时间把兵力消耗在这里。至于这个‘肉袒之国’为什么强硬起来,我们无需关切,我们的霸权不是靠怜悯与仁慈建立的——我们的任务是惩罚!许国本没有实力,却偏偏要显示自己的倔强,那么好吧,我们就让他尽快看清自己的实力。”

        魏绛说赵武的计策匪夷所思,是因为他被思维定势局限住了,在他的习惯中,走路要走大门,不能翻墙,所以面对宫城的围墙,他有点束手无策,但他没想到,只要把墙砸出一个豁口来,整堵墙处处是大门。

        赵武苦笑一声:“攻击前我曾经劝降许君,但我的声誉似乎不太好,许国人坚持不投降——你先把围墙拆了,做出建造木梯,准备攀爬土台的姿态,我这里做出纵火的姿态,然后,由你出面劝降。”

        魏绛深深的看了赵武一眼,转身离去……

        魏绛的声誉似乎比赵武高出不止一点,等魏兵撞破院墙,攻击到宫城台阶之下时,原本面对赵兵誓死不降的许国君臣,一见魏绛的旗帜,爽爽快快,毫无犹豫的投降了——他们表现的如此痛快,让赵武满腹充满委屈。

        “人品问题啊!看来我在郑国烧杀劫掠,弄得人人都不相信我憨厚了……什么世道。”赵武低声抱怨。

        此时,许国大臣正在郑重的请魏绛登台——那些大臣连正眼都不瞧台下打着主将旗的赵武,连魏绛那厮也不看赵武,他神情严肃的整理着冠带,而后,伸开双手,让双臂呈水平,再双臂抱拢,行了个春秋标准拜见礼,嘴里唱礼道:“晋国正卿、新军佐、领司农事、中尉(国君高参)魏绛拜见许君,请求登台接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安卓APP测试上线!

一次下载,永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