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若是多了,田地不够,粮食不够,哪儿来的力气再做别的?”说来说去,还是粮食产量低的缘故。只种着田地,勉强够糊口,自然也就没精力做别的。可若是不种粮食,粮食价钱贵,去买粮食,更是不合适。
再者,种地的百姓嘛,靠天吃饭,你和他们说别种粮食,种些能卖钱的,他们也不会听——到了荒年,谁给他们粮食呢?没粮食,那不就是要命的事儿了吗?
所以民间还是要种粮食为主的。
胤禛说起来皇庄上那些粮食:“之前按照你的想法,让人在皇庄上试着种植杂交的水稻和麦子,这已经……十来年了。”
从胤禛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弘昼出生没几年的时候开始做的,到如今,也才略见一些成效。
“以往年的收成能多两成,但也只是在京城种植,若是拿到外面,又要再用十年来挑选。”胤禛叹口气说道,人生才几个十年呢?
耿文华倒是不觉得沮丧:“你自己用三十年,等日后,你的儿子再用三十年,三十年又三十年,实在不行就三个三十年,百年时间,难道还不能让大清全部换上各地合适的良种吗?”
大清也没有很先进的科技技术,既如此,也只能是用笨方法了。再说了,种植本就是个漫长的驯服的过程。
耿文华安慰胤禛:“往前想,大明,大宋,甚至到大唐,那会儿的粮食产量才有多少呢?和他们想必,皇上做的已经是很好了,将来必然史书留名,既如此,皇上又何必着急呢?静下心来慢慢做,只要有进展,皇上能定下来一个大概的方向,那就已经是王朝之幸,百姓之幸了,十年百年,日后总能有更多的产量的。”
第241章谁宴客,谁掏钱。
胤禛是个急性子的人,但是再急的性子,对上庄稼是没法子的,这庄稼,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破土,什么时候结穗子,这都是顺应天时的事儿。不能说你做皇上的,伸手一点,我要你明天发芽,它明天就发芽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