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高的拿起,是要让他知道错了知道怕了,学会手链了。
又轻轻的放下,不做太多的惩罚,也肯定会让这个藩王感恩戴德,心存感激的。
这道题的答案算是通过了,李世民得到了一个让自己很满意的答案,可是他不知道,李阙就是看中了他的心里想法,才会这么想的。
要是李阙真的当了皇帝的话,李阙第一件事就是让那些藩王们全部养着在京城,制定一定的规矩,而地方的军政大权也必须完全的瓜分,划分出去到一些官员手里,肯定不能再有什么节度使藩镇势力割据出现。
安史之乱的事情也肯定不会在李阙和李阙的子孙身上上演。
而且这些节度使要是一个人的位置坐的足够久了就会和皇帝家的皇位一样,就这么的世袭下去,成为自己的国中之国,不听朝廷的命令。
毕竟人家要人有人,要兵马有兵马,要钱有钱,而且比你还有钱,兵马还多,人家怎么还会听你的,干脆不上奏疏汇报地方情况、不上缴地方赋税,不理会朝廷调令。
到了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唐朝皇帝手里能掌控实权的也就只有长安的这么大点地方了,也可以说就是长A县令。
后来唐宪宗的老丈人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的郭家,有了这个撑腰了,唐宪宗才勉强的削了几个节度使,其他的节度使们也就才老实下来,大唐王朝才能续命一百多年。
从安史之乱开始了以后,唐朝的第一大心病的就是节度使割据藩镇的问题,就因为这些地方大权都在这些节度使们的手里,导致最后大唐连国防的钱都拿不出来。
但是,李阙的削了节度使完全可以趁着大唐中央的强大把他们全部都搞下来,现在是国家初建,朝廷中央的威信极大,这些节度使们不服不行,不听话都不行。
看完了这个奏疏了以后,又拿起一个奏疏来看,上面的内容也更加的触目惊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