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标签?方便下次阅读

首页> >

第1310章 拆分 (2 / 3)_

        其实早在十六世纪的时候,西方世界就逐渐从中国科举制度中得到了启迪,逐步改变西方原本的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等。

        按照历史的轨道,在十八世纪初期,西方世界就正式以中国科举制度为蓝本建立文官考核制度,从而逐步取代原本落后的那些制度。而在这个时空,由于大明的强势崛起,科举制度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欧洲各国已有不少国家开始认识到这种制度的优越点,并着手对本国官员选拔制度进行调整。

        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举制度的确做到了相对平等,同时也开创了平民参政改变社会结构的先例。

        当然,再先进的制度在运行近千年后终究会产生落后的一面,并且不适应时代的进步。但是不管如何,科举制度的影响力直到后世取消科举制度后依旧存在,在后世很常见的各种选拔考核等等,这些制度无不有着科举制度的影子,所以说科举制度的存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朱怡成从来没有想过取消科举制度,如果他这么做的话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反对包括整个社会的动荡。

        后世历史重所谓的百日维新变法就是如此,一群不食人间烟火,仅仅靠着满腔热血和想象的书生和一个几乎是傀儡,迫切希望获得真正权利的皇帝所主导的这场变法之所以失败,除去其他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取消科举。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自寻死路,自绝于人民。没了科举制度,又拿不出一个能够替代的相对平等的制度,等于站到了所有读书人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也是无可挽回的。

        朱怡成又不是傻瓜,他当然明白科举制度的重要性,这种制度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朱怡成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取消科举制度,仅仅只是对现有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而且他很聪明的用之前科举制度中原本就有的一些东西来对大明复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进行调整,比如除进士科外恢复和设置了明法和明算两科,同时再增加武举一科。

        这些调整并没引起任何反对,也没造成动荡,毕竟明法和明算两科在唐宋时期就有,至于武举一科在武周朝时就曾今出现过,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延续和确定下来而已。

        大明用这种方式来对现有科举制度进行调整,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年中,通过新的科举进行选拔的官员包括技术人员极大地成为大明发展的支柱,而且也给予普通人更多的上升通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安卓APP测试上线!

一次下载,永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