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趾布政使司彻底的平定下来,有影响力精英阶层在平叛的过程中被明军一网打尽。普通叛军士卒在经过甄别之后,将分批送到南洋各地,经过劳动改造以后,与大明移民一起混合编制成新的移民村落。
而交趾留下的土地则用来安置大明迁徙过的移民,交趾这片土地从此必须牢牢的掌握在大明的手中,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剩下的均田地,定赋税,以黄福为首的交趾地方官员自然能够办妥,朱瞻基只要做好地方的监督就能掌控大局。
宣德三年春,第一批成品的粗呢布匹成批量的生产出来,放到大明市场上进行销售,却遇到了冷遇。穷人家中基本都是男耕女织,对布匹的需求是差不多就是零。城池中的普通百姓倒是需要买布,可是对这种厚重的布匹并不喜欢。
这种布匹贴身穿在身上,由于羊毛的粗纤维不能彻底顺服,刺到人的皮肤上会引起瘙痒。没卖了几匹布口碑就彻底坍塌,即使卖的再便宜都无人问津。
天津工业区负责毛纺织业的掌柜,心急火燎的找到了负责天津工业区的胡元澄,希望胡元澄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不然所有的布匹都积压在库房,也不是办法。
负责毛纺织厂的掌柜是女子营地出身的女子,名字叫黄绣娘,因为纺织技艺高超,被选中负责筹建天津毛纺厂。
黄绣娘第一次被委以重任,一心将精力投入到毛纺厂建设上,在黄绣娘的努力下,毛纺厂建设的进展很快。
毛纺厂采用了新式立式纱锭纺纱机,水力带动水车作为动力纺纱,一台纺纱机能够同时带动四个纱锭,纺纱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草原的上羊毛,经过简单的去除杂质的加工,源源不断的送到天津进行精洗。这一道工序需要大量的水源,还有大量的纯碱。大规模的制造,指望草木灰很不现实。
于是到草原上寻找碱淖就成了势在必行之事,与阿鲁台的协议中,草原上的碱淖大明有优先使用的权力。对于这种周边连草都长不了几颗的苦水淖,阿鲁台并不在意,汉人愿意要那就拿去好了。
当时负责谈判的李擎却不这么想,一定要落实到纸面上,双方之间占股的比例都要说好,免得之后产生纠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