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三国志·魏明帝纪》中,魏太和二年,蜀国诸葛亮率领兵将攻打陈仓,当时魏国守将郝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
当然,三国时的火箭非常简陋,只是在箭矢上绑着浸满油渍的麻布,点燃后再发射出去,算是火攻器械,主要用来纵火。
到了唐朝末年,“火箭”上的麻布等易燃物,开始被火药替代,唐昭宗天祐元年,杨行密率兵围攻豫章,其部将“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
这里的飞火,就是指投石火炮和火箭,其中的“火箭”是将火药球绑在箭簇之下,和三国时期的“麻布火箭”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威力更大。
这些携带火药球的箭矢,在北宋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北宋后期,在民间开始流行利用火药燃烧助推力高飞的“起火”,类似于适合观赏的火箭烟花。到了南宋时期,这项技术开始大量运用于战场,甚至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
在黎汉明的想象中,大概类似于法国电影《昆虫总动员》最后阶段的大威力“火箭”。
实际上,从十二世纪开始,在南宋、金和蒙古三国相互交战的时候,“火箭”、火炮和各种火器,在战场上就开始得到大量应用
。比如1161年,金国完颜亮曾率水军在采石镇和南宋虞允文激战,在反复争夺后,宋军将金军水军拦腰截断,用快船冲击敌舟,然后发射“雷霆炮”,使得金军伤亡极大。
所谓“雷霆炮”,用纸筒做成,内装发射药、爆药和石灰屑。引线点燃后,纸筒会冲向敌船,炸药延时引爆,纸筒内的石灰屑四散弥漫,使得金军士兵惨败。
到了明朝的时候,火箭和火器技术不断改进成熟,有一位叫做万户的中国官员,在一把座椅的背后,安装了47枚火箭,然后将自己绑在椅子前,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想要借助47枚火箭的推进力和风筝提供的上升力,飞向高空。然而,在这些火箭发出轰鸣,喷出火焰以后,实验家万户在火焰和烟雾中消失了。
没错,万户就像是电影《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一样,为了中国人的航天梦,坐在一张帮满火箭的椅子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灰飞烟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