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标签?方便下次阅读

首页> >

第213章 再一次 (3 / 4)_

        但经过丹氏晶体放大后的极端高温和不断向外膨胀的猛烈冲击波,却还是在船体左前方水域凭空制造出一个直径超过15米的巨大空腔!

        这是由于爆炸中心位置的海水被快速蒸发形成气团,继而又在超压效应的推动下向外扩张才最终形成的瑰丽奇观!

        橙黄色的光团在水下一闪而逝,随后,由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泡”便开始不断重复“扩展——收缩”的动态形变,直到冲击造成的压强差彻底消失,水底空腔才会消失在汹涌的潮流之中。

        乍看之下,水下爆炸产生的效果似乎远不如直接攻击甲板来得直观有效,可事实上,对付“圣戈阿尔斯”号这种大型运输舰,此类与鱼雷原理相似的攻击方式反而比空中轰炸更加致命!

        ——在海水的传导下,高压气泡对舰船底部瞬间施加了一个向内侧挤压的外力,于是圣戈阿尔斯的左前段龙骨因这股冲击立刻被抬高了好几度!

        而随后,当爆炸产生的瞬时外力减弱,船只又在重力的影响下重新坠落。

        此时被气泡排开的海水导致受冲击位置暂时失去了来自浮力的支撑,但与此同时,船只其他位置受到的浮力并未发生改变。

        于是龙骨除了需要抵抗外在的冲击波之外,还必须承受来自船体自身的强压!

        短时间内,舰船主体结构等于连续承受了两次方向相反的破坏作用,即使再坚固的材料恐怕也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

        又何况就像之前提到的,这种“震荡气泡”的波动可不是仅仅只发生一次…

        举个不算十分恰当的例子,如果将这个受力模型简化,那大可以将受到攻击的船只看成一根坚硬的钢筋。

        即使初次“扩张——收缩”进程就要消耗掉将近9成的爆炸威力,但在反复挝折的情况下,本就处于极限状态的舰船哪怕后续只受到规模缩小数倍的受力波动,也很有可能立刻导致断裂解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安卓APP测试上线!

一次下载,永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