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标签?方便下次阅读

首页> >

第十七回 自创的变法序录 (3 / 4)_

        宰相之权,几乎可以说是只手遮天,若是才德兼备者当上,那还要好一些,可若是还如那位前兵部尚书那等人物上台,那大秦国还会有明天吗?

        所以,李显的想法很简单,宁愿让他空着,宁愿自己累一点,暂时也不会去安排那三省的主官,等到大秦国真正的开科取士之后,取第一科新科文状元,直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这大秦国新一任丞相。

        揉了揉因为长时间握毛笔而变得有些酸的手臂,看着自己在无意识之间,写写画画的,竟然差不多画满了半尺宽的一卷白绢。

        哂然轻笑间,倒是觉得自己肚子里还算是颇有些货的,就说这写得满满当当的半尺余长绢布,随便扔给一个诸侯国,只要是他们看得懂,可以说,这里头个顶个都是治世之良方,都可以让这时代的任何一位诸侯王用半边江山来换的。

        提起笔来,在第三行处,李显又用朱笔,轻轻地写上个农字。想想,干脆又在第四行处写上工。第五行处写上个商字。

        牵头,一个国家的组成,无非也就是士,农,工,商,这世个字。

        而在这个阶级分明,完全是一目了然的社会里,士,就代表着政治,代表着文化,代表着土地与财富,代表着整个的统治阶层。

        而农者,仅只排在于士的后面,因为,农是依附于士而生存下来的群体,也是士这个阶层的被统治群体。而工,商,这两个群体,则完全是一种可有可无,完全不受重视的存在。

        努力地回忆了许久,华夏历史数代王朝里在家事上比较有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这些,算是我华夏上下五千年来,比较成功也比较有名气的变法了。

        先说李悝的变法,称平籴法,所谓平籴法,即指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下熟,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价平则止。小饥则小熟之所敛,中饥则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大熟之所敛,而籴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这是一个丰收时由官府多征收粮草以为为存,旱涝时由官府义务补的简单存储办法。但是,若是你且别小看这么个简单的方法,通俗点说这就是一套比较先进的预存款制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安卓APP测试上线!

一次下载,永不丢失